前兩天家庭聚會,侄子因為成績一事與他的媽媽大吵一架。
在飯桌上,侄子的媽媽一個勁地在夸侄子這次期末考試考得好,甚至還在大家面前喋喋不休地說“孩子多優秀,平時多自覺”這樣的話。
這時候,侄子在一旁很不高興地說:“媽,你能不能每次別在大家面前討論我的成績,這樣真的讓我很不舒服。”
媽媽卻不以為然,繼續說:“怎么啦,說出來讓大家高興高興有什么關系?”
這一下,侄兒直接發脾氣了,生氣地說:“我的考試成績,又不是你的,你就這樣每次都拿來炫耀,真的很讓人討厭。”
其實,這已經不是母子倆第一次在飯桌上吵架了,每一次只要侄子一考完試,他媽媽就特別喜歡拿出來炫耀,不去顧及孩子的感受。
父母炫耀孩子什么,就容易讓孩子失去什么。有格局、有遠見的父母,從不會炫耀孩子的這幾件事。
1
不炫耀孩子的成績
鄰居家的媽媽特別喜歡炫耀孩子的成績,每次和人聊天的時候,總是繞不開孩子的成績。
后來,她家孩子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進了重點高中。
她不僅把自己的兒子夸上天,還長篇大論地教別人怎么教育孩子。
有研究表明,過于在意孩子的成績,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發展。
父母越炫耀,孩子的優越感越濃,內心也會慢慢滋生一種“我是最優秀的,別人都比不過我”的傲慢感;另一方面,孩子會為了保持這種優越感,時常需要繃緊神經,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。
孩子最后會變成什么樣?
(1)失去自我,只愿意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而去努力;
(2)驕傲自滿,總以為所有人都不如自己;
(3)抗挫折能力差,遇上比自己優秀的,就會變得自卑、自負,甚至逃避。
父母可以對孩子的好成績加以獎勵,也可以對孩子不好的成績加以鼓勵,但千萬不要以孩子的成績來標榜自己的成功。
梁啟超用曾國藩的名言教育孩子:“莫問收獲,但問耕耘。”他要孩子們對待學業,不要只想著回報,而是耕耘好自己的天地,自然會有好的結果。
永遠不要拿孩子的成績找尋自我價值,而是通過孩子的成績幫他守住初心,展望未來。
2
不炫耀孩子的才藝
一到聚會,有的家長就會做出炫娃舉動:讓孩子當眾表演個節目。
如果孩子表現得好,父母就覺得特別有面子;如果孩子不愿意,父母就會數落孩子“怎么這么膽小、你看看人家、你這孩子怎么這樣”。
大多數孩子被迫表演時,出現的委屈、抗拒和怯懦是父母看不見的,反而將孩子當成自己的臉面,不去考慮他的情緒和心理。
特別是當孩子表現沒那么好時,他會深陷“糟糕”的負面情緒,而對興趣產生抵觸心理。
非常贊同一位爸爸說的一句話:“一個人接觸藝術,是好事情,但是在這個過程中,你首先要懂得尊重自己,其次要懂得尊重藝術。”
對于孩子表演這樣的事也同樣如此,一切要從他的“初心”出發,孩子愿意,才會讓他感到自己被尊重,自己的表演也被尊重和欣賞。
3
不炫耀孩子的“懂事”
每個孩子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,是不一樣的花朵。他們不應該都長成別人眼中所謂“懂事”的乖孩子。
一位老師讓孩子們畫蘋果,有一個孩子畫了一個藍色的大蘋果,老師看到后夸他:“畫得真好!”
家長看到了很奇怪,問老師:“你為什么不去糾正他錯誤的用色呢?”
老師回答說:“我為什么要糾正呢?說不定他將來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。”
孩子的“乖”更多地應該體現在生活規矩和行為道德上。
在思維層面上,要鼓勵“不聽話”。
作為父母,我們要給孩子認同感,讓孩子感到被接納;表達愛,無條件地愛孩子,建立“內心屏障”,讓他可以乖巧,也可以任性。
4
不炫耀孩子的隱私
很多父母覺得,曬娃是記錄成長;殊不知,這些行為會給孩子帶來兩種隱形傷害。
第一種:存在泄露孩子姓名、相貌、健康信息、家庭信息的風險,或許會讓孩子處于危險中。孩子的隱私暴露得越多,越容易讓孩子有危險。
第二種:對孩子不尊重,容易讓孩子有自卑感。
一位網友說:小時候,跟父母去串門,他們總愛到處說我在家里的糗事,每次我都想找個地洞躲起來。拿我的事來開玩笑,考慮過我的感受嗎?
而那些大人知道的糗事,都是通過媽媽“曬”出來的。
比如:孩子吃飯,弄得滿臉都是;來不及上廁所,孩子尿濕了褲子。這些都是孩子的隱私,當它被很多人“圍觀”的時候,真的很傷孩子的自尊。
心理學上,孩子從2歲起,就有了獨立意識,3歲后,就逐漸有了羞恥心。從2歲開始,就會有清晰的“你”“我”“他”的所屬權歸屬意識,此時對待隱私他們也更加看重。
因此,任何暴露隱私的行為都必須要慎重,不要輕易拿出來炫耀。
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,不把他們的照片隨便發送,這是一種保護。
孩子未來考多少分、走什么樣的路,是他們自己的劇本。父母需要做到的是尊重、接納、認可、關注、引導和保護。